今日一词丨蕴含共性 Implicational Universals
“语言学心得”
第 93 篇
【今日一词】
每天一词,一步一个脚印
一同扎进语言的海洋
今天,北京语言大学率先在国内成立语言学系,对于语言学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迟的小编蹭一蹭下午语言学前沿国际论坛的热度,和大家分享一个会中被提及的概念——“蕴含共性”。
1.什么是“蕴含共性”?
“蕴含共性”是词序类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沈家煊教授(2015)认为“蕴含共性能说明语言类型变异所受的普遍限制”。
解释“蕴含共性”,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蕴含。”“蕴含”(implication)一词源于逻辑学,若有现象A则必有现象B,而有现象B却不一定有现象A,若现象A和现象B满足这种关系,我们就会说“现象A蕴含了现象B”。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语言类型学家格林伯格(Greenberg)把这种蕴含关系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某些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某些语言中普遍存在着的某些现象称为“蕴含共性”(implicational universals)。具体而言,若语言中存在某一语言现象,则必然存在着另一种语言现象,反之则未必成立,这就是语言中的蕴含关系,而具有这种蕴含关系的共性就是蕴含共性。
陆丙甫教授(2009)指出:“蕴含共性所描写的不是表面上一目了然得共性,而是比较隐藏的相关性规律。对这种相关性共性的发掘,大大扩大了共性研究的范围。”
2.相关例证
例如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通常采用句末语气词作为表达语气的手段,例如汉语中的“吗”、“吧”、“啊”、“呀”,体现出语序较为固定、缺少形态变化、普遍运用声调、具有话题性等语言特性共同作用的的蕴含共性。
3.研究前沿
(1)《对Greenberg 45条共性的分析》
(陆丙甫,《东方语言学》2009年第5辑)
内容提要:本文对Greenberg(1966)提出的45条共性,主要是蕴含共性,从功能角度进行了逐步深入的解释。蕴含共性的基本解释就是不太可能发生的现象蕴涵着更容易发生的现象。而可能性等级分“需要程度”和“处理难度”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由些具体的动因组成,包括“语义靠近、可别度领先、经济性”等等。
(2)《词类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词类》
( 沈家煊,《当代语言学》2015年第2期)
摘要: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从词法类型转移到词序类型,近年又有从词序类型进入词类类型的趋向。本文说明这种转移的内在逻辑,并对当前词类类型研究的情况择要作一介绍,像英语那样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四分的词类格局其实在世界语言中并不占多数。本文还就汉语现在通行的词类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加以分析,初步提出一种更加贴近汉语实际的词类系统。
● 今日一词 丨 交互主观性 Intersubjectivity
● 今日一词 | 教师提问语 Teachers' Questions